刘明,自治区政协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自治区政协第十一届政协常委,宁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民进宁夏大学委员会主委。十几年来,他提出提案30余件,其中多件提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在参政议政中他能发挥在高校工作27年的优势,以个人之长关注宁夏教育文化及文艺事业发展。
履职“档案”硕果累累
“政协委员有没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关键在履职质量。”采访伊始,面对记者,刘明这样说。他认为政协委员就是要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而一旦认准了一件事就应当坚持下去。
多年来,刘明立足宁夏实际,聚焦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脱贫富民战略、生态主区战略的部署履职尽责,先后撰写提案10余件,积极参与自治区政协与民进宁夏区委会涉及教育文化等多项调研视察工作。其中,《关于加强宁夏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建议》获2016年自治区政协重点提案,并由自治区政协领导现场督办。2018年提交的《关于在我区基层林业场站设立特岗政策的提案》受到自治区政府相关领导重视并批示,推进办理。
今年,刘明提出了有关打造宁夏文旅融合红色精品剧目《清平乐·六盘山》的建议,他认为宁夏在重点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增强红色旅游发展活力,突出精品特色红色旅游品牌,推动宁夏全域旅游发展等方面的新动力不足,在前期组织宁夏大学音乐学院相关专家团队进行创作方案可行性项目论证后的基础上,建议借助毛泽东在宁夏六盘山写下《清平乐·六盘山》已有的广泛深远的影响力,深入挖掘其极高的红色文化价值及内涵,利用宁夏红色旅游资源区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线路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地位,以大型舞台剧、音乐剧、歌舞剧形式,创作《清平乐·六盘山》红色精品剧目,艺术再现红色文化经典。可以以宁夏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舞蹈、师资创作队伍为基础组织艺术创作,以学院交响乐团、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等艺术实践团队师生为表演团队,借力区内外专家指导和艺术资源,利用1到2年时间打造一部精品剧目,作为宁夏文旅融合发展一体化的强大合力,以“艺术润物无声”之优长,传承红色基因,重温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使剧目成为“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的生动艺术写照。
回望过去十几年的履职之路,他身体力行地展现了政协委员的履职风采,提出提案30余件,其中多件提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履职尽责,需要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需要担当责任与义务,密切联系群众,反应民众意愿,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推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献策出力。”刘明说。
积极参与 提高履职能力
谈及政协委员最大的感触,刘明说:“建利民之言,谋利民之策,办利民之事,通过履行委员职责传递正能量。作为政协委员,要有一种使命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付出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参与调研,才能深入实际写出有分量的提案、反映好社情民意。”
刘明身兼宁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民进宁大委员会主委,通过高校、政协及民主党派多个平台历练,具备了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他坚持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中看国情、观世情、察民情,让履职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使提出的建言有吸引力、感召力。
“履行职责事关参政议政,要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到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刘明说,参政议政中他发挥在高校工作27年的优势,以个人之长关注宁夏教育文化及文艺事业发展,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以此作为履行职责的重点。
在参与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宁夏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时,刘明通过深入了解,提出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贫到“根”的“四到”目标,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的三个环节中,提出要抓住“用”这一核心。
刘明认为,农村文化具有自娱自乐性的特点,饱含浓厚的乡土气息,村民使用公共文化设施又主要集中在节日、农闲等时间段。根据以上规律和特点,他建议打造自娱自乐文化舞台,推进文化下乡、文化惠民工程,增强服务流动性,让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他还提出,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除了加强引导以外,还要与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相合,加入乡土气息、乡土情怀、乡土元素,以增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吸引力,体现以实际需求为本,最终实现普及到人、扶贫到“根”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