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宁夏大学党委统战部

宁大主站|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人物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人物风采>>正文
国家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宁夏的践行者————记民盟盟员、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青年教授文琦博士
2017-04-01 张新民 封宏砚 

文琦,民盟盟员,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16年获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优秀集体奖”和“优秀个人奖”各1项,2017年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学高身正的好老师

1979年秋,文琦出生于宁夏彭阳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这个从小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山里娃,发奋读书,1998年考入宁夏大学地理系,连续三年获得学校奖学金,本科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读研。2005年获得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进入咸阳师范学院任教。2009年获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调入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任教,期间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作访问学者。由于教学、科研业绩突出,201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再次破格晋升为宁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2016年,他被选为西夏区第四届人大代表。

辛勤耕耘,必有收获。不甘平庸的文琦,决意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浮出水面,用实力证明自己。2012年他入选宁夏首批“国内引进高层次人才312计划”,2016年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级学术带头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2011年、2015年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各1项。

文琦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开发区经济发展、生态移民区农村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与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精准扶贫与乡村贫困化等。除了担任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他用科研促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六年来,他主持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宁夏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团队项目1项;主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宁夏日报》发表理论文章4篇。其中,2017年2月15日刊于理论版的《精准发力脱贫攻坚聚焦聚力民生保障》被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文琦教授在高校从教十余年来,把自己满腔的热忱都融入到教学育人、科研育人中,既给学生传授知识,又培养锻炼能力,尤其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他把在国外访学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引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尊重每一个学生,无论课堂或课下,与学生平等交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一位来自贵州的2013级人文地理学专业本科生,家庭经济困难,文琦教授从大二起就带着他做课题,鼓励他写论文。在文琦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这个学生的学术潜力被充分挖掘,进步很大,在本科期间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并获得自治区大学生创新项目资助,被保送到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为了鼓励学生,文琦教授给每一位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每篇奖励3000元。

文琦教授对学生认真负责,关怀备至。有一位来自吕梁山区的2012级研究生,家境贫寒,基础薄弱。自入学以来,文琦教授每个月都给她1000元的生活补助,同时对她发表论文给予资助。从研二开始精心指导她写论文,第一篇论文他精心修改了8遍,推荐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他从个人生活费中拿出一万元,让学生作为调研经费,完成毕业论文。学生毕业后,应聘某中学教师,文琦教授特意向校方推荐,最终学生被正式录用。“我永远也忘不了导师的恩情,我要努力成为一名像文琦老师那样的好老师。”

精准扶贫的热心人

文琦教授始终瞄准学科前沿,服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立足宁夏区域经济,有突出的学术贡献。

他针对资源富集区能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区域经济差异、农村贫困等问题,刻画出能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的演变轨迹,揭示了能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与驱动因素,建立了能源富集区区域经济发展系统评价模型,提出了资源富集区能源开发主导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他结合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区域特点,提炼出生态移民区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及就业结构调整模式,加快了农户生计转型,并快速适应了安置地生产、生活方式。

他深入研究了六盘山区贫困化分异特征,构建完善了该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体系,为客观评价扶贫工作精准度和群众满意度提供科学依据。

2015年,文琦作为国务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专家,他提出了“加大生态移民区教育扶贫,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支撑,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的观点,参与了陕西和甘肃两省的评估工作。2016、2017年受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委托,他承担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宁夏组”的任务,为国务院全面、客观地评价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的精准度和群众满意度提供相关依据。本着“对当地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贫困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原则,他带着学生通过1张问卷、1个GPS定位、1台摄影机、1台照相机、1支录音笔、1张地图的“六个一”手段,实现精准定位,走遍了宁夏9个贫困县区6000多户贫困农户家庭,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家庭进行调研。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评估工作,在项目专项经费滞后的情况下,他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向单位和亲友辗转借了60余万元,还自掏腰包,保证项目组成员每天数万元的开支。有时经费无法周转,不能租车出行,他就自己开车,奔波在山区各贫困乡村之间。

文琦教授和队员们同吃同住,废寝忘食,有时连续工作超过20个小时。他结合预评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查五核三审定”的争议农户判定机制。

抽查和普查是考核评估中的两种考核方式。彭阳县作为全国重点普查的三个县之一,文琦教授和团队成员克服了山高沟深、道路崎岖、住户分散、工作量大等困难,深入1683户脱贫户,历时20多天,完成了“一条线,两不愁,三保障”和“两率一度”的普查,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给当地政府提出建议,进而推广精准扶贫、脱贫的典型模式,成为国家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宁夏的积极践行者和热心助推人。

贫困乡亲的守护神

在紧张的考核评估工作期间,文琦教授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年近八十岁的老父亲病情加重,需要马上进行手术治疗。此时远在数百公里外紧张工作的他心急如焚,他多想回到父亲身边,可是由于任务紧急,加之连续多日熬夜加班,他已疲劳不堪,难以支撑长途跋涉,他只能把一切都委托给妻子,继续投入到评估工作中。后来,他接到妻子的电话,得知父亲已被推进手术室,妻子和女儿陪着老母亲在手术室外守候长达三个多小时。想到自己长年在外求学,没有时间陪伴父母,如今父亲要做手术,可是自己却不能陪在身边,他深感愧疚和自责。  

父亲手术三天后,文琦回到家里,看着憔悴的父亲缠着绷带的伤口,他想说几句安慰的话,这时老父亲开口了,对他说:“我不要紧,你去忙工作吧,不要担心我……”听着老人微弱的话音,文琦转身离开时,泪水浸湿了眼眶。

就这样,文琦教授一直坚守在精准扶贫评估第一线。考核评估的重要程序是数据整理。文琦教授带领着团队查问卷、听录音、看录像,夜以继日地在办公室撰写评估报告,发现有争议的农户家庭,他多次进入争议农户家庭进行实地复核。在走访泾源的一家农户时,一对夫妻正在打架,原因是丈夫打工的钱没有讨回,家里没有资金给两个正在上大学的孩子交学费。文琦教授劝解二人不要为此担心,耐心为其讲解国家和自治区的教育扶贫惠民政策,并详细介绍了贫困户子女上学如何申请助学金和补贴的流程,夫妻二人见问题得到了解决,立即和好如初。临走时,文琦教授掏出500元现金放在桌子上,嘱咐一定要支持孩子学习。

为了保证评估工作的科学、严密、客观、公正,文琦教授和他的团队排除各种干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上,不让一户人家掉队。在海原县走访时,了解到一对年近七十的回族老人身患重病,家徒四壁,生活十分艰难,文琦教授协助当地政府为老两口办理了低保。两位老人十分感激,紧紧握住文琦的手,说:“你真是我们的大恩人,比亲人还亲......”

考核评估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苦和累。面对质疑和阻力,文琦教授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必须横下一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话时,他的委屈和疲劳瞬间消失。为了取得调查对象和村委会干部的理解和信任,他穿着朴素的衣服走家串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方言拉近与村民的距离,成为最受乡亲们欢迎的人,达到了考核评估的预期目的。2016年,获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优秀集体奖”和“优秀个人奖”项各1项。

奉献是高贵灵魂的信仰。文琦教授是有信仰的,他的信仰是当好老师,教给学生学问和做人,用知识改变命运。他不忘初心,对贫困乡亲有一种天然的悲悯情结,用自己的知识、能力与勤勉,为千千万万需要帮扶的乡亲脱贫致富奉献自己的微博之力,为此而殚精竭虑,无怨无悔。

文琦教授师风可学,学风可师,他的为学、为师、为人,令人敬仰。其学问、品德,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无愧于时代的旗帜和榜样。

上一条:名师王岩森先生印象——访全区普通高校教学名师王岩森
下一条:吴晓红简介
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